如题。因为崇祯朝史料太多,对决策流程的记录太多。所以给人一种崇祯朝决策力低下的印象。其实不然。
举个例子:调关宁军放弃关外,入关勤王,这么大的事情,中央决策的时间线是——
崇祯十七年正月十九日,崇祯提出意见。同月,蓟辽督师王永吉也主张入关勤王。
接下来可想而知,崇祯中央政府一通扯皮,谁也不想承担“绝对不抵抗”的臭名。逼得崇祯不停做工作。
二月十二日,崇祯召见吴襄,作为过渡。
二月底三月初,反对派领袖、首辅陈演急剧边缘化。下课已经是时间问题。
三月初六,正式下令吴三桂入关。吴三桂不打折扣的执行了这个命令。数十万宁军将士及其家属抛弃
三月初八后的某一天,陈演下课。
基本上经过40天左右,崇祯政府就确定了如此重大的国防决策。这个决策效率,其实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