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在中国的文化意向里属于“沙场大将”所用。和“剑”的含义不同,刀拔出来那肯定是打算用的。“拔剑四顾心茫然”那是对自己的一身本事无处展示的迷茫,“拔刀四顾心茫然”那就是杀人太多之后的贤者时间。
印象是这么个印象,可如何形成的这种印象,现代人对此就有诸多误解。在上一期枪文案中,我曾经提到,如果要模拟冷兵器战场上两方的对抗,我们给设计的规则是“不许退”,“只能在狭窄空间有限地左右闪避”,要“持续靠近”。有朋友就说了,你前一期说了这么多,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参考书目没有,肯定是你编的。而且我找到了很多反例!!古人说了兵与兵之间不能靠太近,你看日本《杂兵物语》里短兵长兵的阵型都很疏散,到不了散打擂台这么宽,但是你闪转腾挪的空间那是足够的!包括戚继光的鸳鸯阵,鸳鸯阵里前面那俩持盾的精神小伙任务核心就是全力为己方长矛手拓展活动空间,你就是满口跑火车瞎扯淡。信你有鬼~~~
这个事情其实古书里有,不过,为了给诸位观众老爷一个形象地解释,我们用“最近”发生的事情来给大家讲一下古。
2004年11月,山东省举办了一届省级武术短兵表演赛。“表演赛”。记住这个名词。这只是一场实验,是一场表演。奖金荣誉什么的全都谈不上,就是为短兵这个项目“打开局面”做的测试。组委会原计划打4个单元,共计82场比赛,但因器械、护具及伤情等客观因素,打到两个单元即被迫停止。在整个比赛的两个单元共39场的比赛中,96名运动员,其中受伤的有52人,运动员头部就有两次被打成重伤而终止比赛;还有四次被重击后强读。手背受伤情况也非常严重;有两例被迫终止比赛。其中有一例手骨骨折。在受伤总人数52人中‚就有46例大腿受伤和39例手臂受伤,分别占88∙5%和75%。区区一天,赛事都没过半,过半运动员就已经伤重退赛了。货真价实的“剑豪生死斗”。教训太深刻,一场比赛诞生了两篇论文。毋庸置疑,这是一次极其惨痛的失败尝试。但是这次失败,却让我这个弱鸡闲汉,窥得一点战场武术的特点。我不是说战场武术都是这样。不是,至少不全是。但是相当一部分确实是。听我慢慢道来先说规则,这场“表演”赛,为了让比赛不要像击剑一样被频繁叫停,影响观众观看的“爽快感”,它用了一种十分偏门的“连击”规则,即打中了你可以连打第二下,裁判不会叫停。更可怕的是,头部击打不得分,但是不禁止击打。
于是这场比赛出现了如下在我们野路子兵击圈看来非常不讲武德不体面的行为:
1,无“连击”
在赛前,主办方预想的“连击”是顺势打。就是从上往下砍了以后顺势再往上一撩,或者左往右一砍顺势右往左一回,或者交叉挥砍。这都是主办方想看到的“连击”,实际上呢,双方运动员只要有一方得手,那就会敲木鱼一样不停地敲,一直敲到对方疼得忍不住僵尸反击了,裁判实在看不下去上前分开两人为止,而且最多打到第二个回合,双方都不打对方别处,专照着对方脑袋敲。往头顶打,往死里打。不得分也打。
2,无防御
在赛事一开始,比赛双方还打算进行防御动作,但是到第二个单元,没有一对对手进行防御。都是舍身僵尸对抡。管他得不得分反正我一直抡。裁判不下场分人我不停
3,无节奏
对抗性打击是讲节奏的。如何打出自己的节奏,如何破坏对手的节奏,在对手新力未出旧力已老的时候我出招事半功倍,一击制敌,这在徒手对抗赛场上是基操。而这次短兵赛,没有人顾得上什么“节奏”,于是出现了极其滑稽的一幕:打到后来比赛双方的对攻宛如开了0.5倍速的慢镜头,因为双方都打不动了,
4,无距离
本来,总长一米的短兵是真的很长,他需要的应该是一个比较大的场地方便选手闪转腾挪,为了限制选手移动,还设计了“出界”规则。跨出范围算输。但是这场短兵赛,没有人搞什么闪转腾挪,一接敌马上挤成一团对抡,没有一方退的。甚至没有后退这个趋势。有进无退。一切为了快速输出。
说的直接点:96个体格强壮的运动员,穿戴好护具,一对一,用“安全”剑,打了一一天枕头大战。所以,怎么叫“窥见战场武术”呢?这场比赛打出来的招数,不是战场武艺,但是内部包含的底层规则,是。
比赛方在开赛前对比赛是有预期的。就是不指望出什么骁勇善战的冠军为国争光,单纯想要比赛好看吸引观众。所以一切规则都是为了“鼓励选手表演”。那怎么能让选手表演起来呢?主办方认为,招数就该花哨,所以除了背后和头顶,全身都得分。专业选手一下就拿到分了,观众看不懂,感觉对不上印象中大开大合的“连招”怎么办,允许一定程度的僵尸反击,如果选手在场上总是游场试探怎么办?缩小场地,变成散打比赛的小场,并且设置出界犯规。这个是前提。等会儿一切场上的奇葩行为都是这个前提引申出来的。楼上有朋友问:是不是打上头了刹不住车,既是也不是。根源是因为主办方“希望打的好看”引起的。
————无连招————
我们进行这样一个设想:假如你是散打选手,要对目标发动暴雨般连绵不断的打击,你怎么打,是不是左一拳右一拳左一脚右一脚?你的双拳双脚都是武器,对方要完全封住你的攻击路线是十分困难的。好,现在我规定,你只能用单手攻击,左右手都行,你只能用一只手攻击,另一只手和双脚和头都不许用,而且这些部位是得分点,对手也一样。你是不是发现要封堵对方的攻击变得容易了,无连招的前提之一出现了:你的挥砍很容易在攻击后被封堵。你想砍下去之后再上撩,或者左砍之后接右劈,不行了。除非你砍空。只要你砍中了,对方要封你的回手连招必然成功。招式“连”不起来。
好,没关系反正你砍中了。对于无甲或者轻甲冷兵器战斗来说,刀砍在人身上那可不是小事,轻则骨裂重则断肢,偶尔有那悍不畏死的勇士他也得换手战斗,可是在赛场上,敌我都有护具,敌我的武器都是“安全兵器”,我根本打不停对手,对手先被击中,丢分了,怎么样呢?没怎么样呀,裁判没喊停呀,它还可以反过来接着打我呀。于是敲木鱼大赛拉开帷幕。
————无防御————
为什么要防御?因为对手会对我造成我无法接受的伤害。这场比赛有吗?这身护具配上安全剑,我一个专业运动员你说这疼痛我受不了,你侮辱我?再说,对手在干嘛,对手在猛打我的头,我防御根本阻止不了对手打我头,这短兵器械是软的,有弹性的,就像链枷一样,我就算横刀防御防的跟铁桶一样没用,对方还是敲得到,我还浪费了一个动作。那还防个屁,对抡!不抡你就纯挨打
————无节奏————
理由同上。如果你不能使出最大的力气用最快的速度像敲木鱼那样敲对方头,你的所有攻击防御都无效,比如刺这个动作,你刺中了,人家不退,不停,你还收不回武器手,相当于你刺一下,就要被打三四下。这没法讲究。敲对方脑袋木鱼吧
————无距离————
你说,那我退行不行,一退破万法,我拉开距离再打?那又回到第一个问题:我就算让你拉开距离,你想怎么打?很明显嘛你手里的武器根本拦不住对方。规则限制你还不能用脚踹开对面,一旦接敌必定挨打,那你拉开距离目的何在?再回到具体技术场景,面对要重击你头顶的对手,闪,你闪不开。双方的武器总长一米,只要接敌你必中棍;防,你防不住。只要防御就会被痛打。这种时候你敢退吗?必须对轮。而且必须有进无退。越退对手轮的越狠。
区区两个单元,一天的赛事,参与者竟然都打出PTSD来,赛后普遍表现出畏惧情绪。因为根据赛事规则设定,想要货真价实的赢,那最优解只有一个:打死对面的人。打不死也得把对方打晕。而且不是拼技术,是拼血条。
那么,现在我可以说什么叫“窥见”战场武术了。为什么戚继光说战场上平时训练时的武艺发挥不出一二。比如击剑,击剑的训练目标是在赛场上打出“好剑”,即从对手意想不到的地方出招,无伤击中对方,单灯过关。这需要什么本事?“骗对手”。在以命相搏的战场上,你和对手根本不“骗”。每一集都是实打实的。要防就是真防,要攻就是真攻。没有人胆敢“骗”对面。你骗头偷手,没用啊,人家照着你的头砍。你必须先处理对手对你致命点的攻击才能谈得上别的。这是其一:越纯粹的械斗场合越没有骗。
其二,没有“闪”这场比赛,场地不大,可是没有人去利用这不大的场地空间,都是一打就贴在一起打。为什么,因为一米长的短兵,只有贴在一起打烂战才是安全的。你但凡有点控制距离的心思,你就会遭到武器最远端威力最强的打击。你不怕疼怕死吗?所以冷兵白刃战最后一定是越打越挤得。那些控制距离的功夫是决斗的时候才用。你能用体重和技巧搭配护具去破坏对方的平衡那才是最高效的做法。所以不要担心对手“闪避”,你和对手都没的闪。
在披甲战斗中,你别管自己用的什么武器,只要你的打击效果不能直观地显现出来,你就一定会不留手地输出。因为敌我双方都处于“越来越挤”的状态。
这就是刀和剑在文化意象上产生强烈分野的源头:刀的使用环境是贴身肉搏时没有规则没有”武德“的烂战,弄死对手是目的,别问怎么做到的。是豪气,是匪气,是杀气,唯独不是”君子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