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之前的视频中。我们曾提到04年的一场短兵实验赛。有不少的观众姥爷刷弹幕“这不就是棍子玩法”,巧了,古人也是这么想的。既然是贴身死斗,我狂暴输出尚且来不及,还讲究什么体面什么技术,直接用棍岂不美哉,于是,门神专用的武器:鞭锏出现了。
阿Q(桂)最爱的选段叫“我手执钢鞭将你打”,作为传统文化中“猛将专属”的武器,鞭锏这样的铁棒类武器,其实并不是一款优秀的战阵短兵。
军阵行伍,讲究配合。鞭锏类武器的配合性好吗?很糟糕。作为钝击类短兵,它的挥舞空间比刀要求还高。没有刃的鞭锏必须把肢体抡圆了才有输出,为了弥补挥舞动作太大的缺点,历史上很多使用者都偏好双持武器抡打。比如《皇朝礼器图式》中,鞭锏都是成对出现的。在少林寺的习武长图中也是如此。这种使用方式注定你很难和队友配合;同时你还很怕对方的远程武器。因为你双持武器就没有手拿盾了。要是一手盾一手棍?用刀的伙计瞅准机会一探手就有收获,用鞭锏的你就得冒险把盾打开,主手才好轮圆了抽打。攻就不好防,防就不好攻在鞭锏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再说威力。我们要承认一点:即冷兵器的“威力”本质上是来源于人吃下去的饭转换的能量,你这个人有多大劲儿,你的武器“威力”的上限就多大。不存在你几十斤一百力气换个什么神奇的武器能使出三五百斤的力道,咱们的世界没有斗气/巨力术,你耳熟能详的各种麻醉神经发挥潜力的毒品古代也没有。而且你穿戴护具后为了抵抗身上盔甲重量需要的出力。先不谈盔甲对你动作的阻碍,就当成没阻碍,但是重量是货真价实的出力阻碍。所以你的出力上限是固定的,并且大部分时候你达不到这个出力的上限。武器“威力”本质上是把力量作用到目标身上的“效率”。那么鞭锏的力量转换效率高吗?并不高。
由上面的对比图可知,一件武器的重量越是布置于垂直于目标的法线上,它的贯穿力就越强,重量越是分散于法线周围,穿透能力就越弱;如果你的打击目标有硬质护具,只要你不能在硬质护具上打开破口,你的力量就很容易被护具分散化解。鞭锏这样的武器只有像标枪那样投掷出去的时候才能发挥最强的透甲威力。既然这招被叫“撒手锏”,那肯定是最后时刻才用出来,随意抛弃自己手头的武器,那叫投降。“丢盔弃甲”。
鞭锏的打击效率判断也很难。为了说明打击判定这个问题,让我们有请有请瓦尔特·麦基尼连长上场。
瓦尔特·麦基尼,美帝马润连长。1942年在瓜岛巡逻时与不明昭和剑圣有缘。两人见面后以武会友。这位剑圣闪电般拔出98式军官刀(顺带一说,抗日神剧里的大部分是95式军刀,机械性能较烂不过便宜,穷鬼买得起;98式军刀就精致了不少,也贵),为美帝连长表演了一个袈裟斩,一刀就把重达1.4千克,可抵御点45口径手枪弹直射的M1钢盔砍成了这样,几乎达成“兜割”成就。这充满剑法奥义的一击震撼了麦基尼连长。为表敬意,麦基尼连长晕过去之前使出美式传武:M1911A1闪电七连发。送剑圣回九段坂述职。这个文物和个事情充分说明,不论你出力多高,一旦破不开对手的防具,那你对对手造成的伤害是很可疑的。因为这个美帝连长后来连个后遗症都没有。那么,假如这位剑圣“手执钢鞭将你打”,他就是打出了同样的凹陷,最多还是把这位连长打晕,还是吃七发.45玉碎。没区别。怎么办?有请下一位受害者。一位不知名金国勇士。
这个头盔叫四瓣葫芦盔,属于辽金时期金国末期骑兵装备。头盔上那根管子证明头盔主人在金国大小是个尉官,体面人。这个头盔上两道伤痕间隔距离非常窄,几乎可以肯定是同一个人连续击打的结果。就是用斧头砍一下后发现没破防,把斧头转过来,用斧头后面的尖再凿进去。第二下凿击顺利送大金勇士成佛。如果是同等重量的鞭锏,且不说能不能打出第一下这么深的伤害,你只要打不出第二下这样明确的致命伤,这位金国尉官也许不会拔出突火枪喷你一脸。但人家这盔缨也不是白来的。
总结一下,作为随身用的短兵,鞭锏的能量传递效率低,攻击效果判定困难,挥舞空挡大。与队友配合作战能力差。
不过军队和打仗的逻辑和日常生活是不一样的。只要一样东西在关键时刻有用,军队就不会淘汰它。不然刺刀早一百年就该被淘汰了。鞭锏的缺点这么多,怎么从唐到明用了这么久呢?他不可替换的优势在哪里?
便宜
这个“便宜”有三层意思。首先是造价便宜。生产长刀是很要点技术的。不是把金属材料打扁磨光就行的。你这个铁匠不能把刀做得又长又硬,用户即使刀法出众,一刀砍上目标,刀就像面条一样弯了;而一根铁棍你弄圆弄方都容易多了。铁加工麻烦,“熟铜棍”也没毛病。嫌金属材料贵,木棍也一样凑合。大不了给个金属的棍头,上古神器“殳”就这么诞生的。没有金属,棍头系绳栓个石头坨子照样好用。蒙古招牌武器“布鲁”就是这么来的。宋人记载「州郡间军器乏少请各以坚韧之木广置棍棒盖铁骑箭凿不能犯惟棍棒可以御且不日可办从之。」辽宋金夏之间的战争持续时间极长,体现在财政上,就是交战各方全都“积贫积弱”。没有哪一方有持续的财政优势。大家都迅速地穷了下去。合格的“军器”各方都缺,在军器不足的情况下,坚韧的木头都是“俏货”更何况金属棍子呢。而且无刃的棍棒类兵器在战阵中有特殊功效,这个留到后面说。
其次是找用棍子的兵便宜。冷研之前的视频反复说过,刀只有“砍得直”才有威力,且不说刀背砍得直是不是一定砍不死人,你用刀面拍那是一定拍不死的。在美帝综艺节目锻刀大赛中,刀法不好刀面拍人把刀拍弯的镜头那比比皆是;那怎么样才能把刀砍直呢?找师傅练呀。而且得练很久。练试斩切草席算鬼子的保留项目,那些一刀五六七八卷的高手们,全是从切不开草席把刀砍坏开始的,就这还是频繁有人在大赛上失手把刀拍弯。这很正常。普通人根本砍不开几卷。三卷是个门槛,绝大部分没练过但是有力气的伙计死活砍不开第四卷。这得有老师指点持续练习才能突破。有练过的观众姥爷可以把你们买草席的花费在评论区说说,这只是“草席”的花费,师范的钱和刀子钱还没算呢,为了练出你这高手日常吃的肉还没算呢。在古代这样的人叫脱产士兵,不单贵且少。如果一个政权总要面对动员大量士兵上阵给自己续命的情况,它必然不会过于依赖脱产士兵,肯定是寻求大量武装平民短期训练就上阵的路径。这时候,棍棒的“便宜”就体现出来了。德二金曲“我是一个兵”就唱到“Mich zu verteid’gen, wär’ genug ein Stock.”,可见“扫地为兵”的时候,棍子是多合适的武器(你会用棍子?行了,威廉二世陛下需要你。看到前面一闪一闪的火光了吗?那是照相机的闪光灯。拿枪穿上帅气的制服去拍照吧。看镜头!)
第三层意思是使用起来“便(bian)宜(yi)”
前面说的便宜是对普通人来说的,那对于整天有肉吃的高手来说,棍棒是不是就没用了?不,高手虽然可以用刀,但是高手也需要容易使用的武器来应付特殊情况。
这次我们先不说受害者,我们说观察者。在《宣祖实录》这本书里,朝鲜巡边史李时言,在向朝鲜国王汇报时说了一句名言“贼兵之走, 亦如我国人之走”,就说这金句的前一句。“臣曾从岛山之战得见, 麻贵所率鞑子二百余名,皆持环鞭,乱打如雨疾雷,不及掩耳,铳筒亦不暇放”
我们前面说过刀要砍直才有效果,你站在坚实的地面上,长年累月练习尚且有失手砍不直的情况,马背上如此颠簸,就算你武艺精熟,能飞马砍直一两刀,可是混战中你还能砍直吗?就算你能砍直,面对有护具的敌人,你砍个一两刀后刀刃就崩了,这时候你要是接着用,刀就断了。《北齐书》薛孤延传就记载
“天平四年,从高祖西伐。至蒲津,窦泰于河南失利,高祖班师,延殿后,且战且行,一日斫折刀十五口。”
刀断了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战场任务是什么?是以速度打乱对手的“组织度”,让对手严整的队形乱起来,只要达成这个目的,你第一时间打死多少对手,不重要。
「又以人马逼战,刀不如棒,密勒军士马上各赍神棒一枚,置于马侧。至于战时,不听斩级,以棒棒之而已」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鞭锏这样的棍棒可以再短时间内能够打出“密集沉重”的输出。使用棍子的骑兵部队,其重点在于短时间内用锏乱打,造成敌人局部溃散,然后扩大并传染恐慌情绪,以便在后续的追击中毁灭对方。
《旧唐书》李嗣业传
“路隘,人马鱼贯而奔。会跋汗那兵众先奔,人及驼马塞路,不克过。嗣业持大棒前驱击之,人马应手俱毙。胡等遁,路开,仙芝获免。”
冷研在之前的文章和视频中反复提到,骑兵的特色就是运动。只要你胯下的马还在跑,还能跑,你的对手是不能拿你怎么样的。速度就是骑兵的生命。骑兵最重要的装备就是马。其他的都能凑合。一根你随便怎么用都不会坏到不能用的铁棍是非常趁手的“开道”武器
前面说的是骑兵的事情,在辽宋时代,大宋的大臣们认为步兵也应该大量使用鞭锏棍棒。《武经总要》里说:「唐诸兵家,皆谓弩不利于短兵,必以张战大牌为前列以御奔突,亦令弩手负刀棒,若贼薄阵,短兵交,则舍弩而用刀棒,与战锋队齐入奋击;常先定驻队人收弩(恐弩临时遗损)」
现在可以谈到棍棒类武器的特殊用场了。不论是不是铁棒,舞起来要的不是“体力”,而是“凶性”,是癫狂后不顾一切的悍勇。战场上四面八方可以要你命的攻击这么多,你用这么大动作把棍子抡起来打,需要的是“勇气大爆发”。在冷兵器战场上,不单溃散的情绪会传染,“勇气大爆发”也可以传染。朝廷招了这么多炮灰屁民,士气低落畏缩不前,有什么要紧呢?有一两个敢战士铁棍舞起来,口号喊起来,把场子~~战场的氛围炒起来就好了么。
“有驰铁骑挑战者,玉单持铁简出斗,取其首及马,军中因号曰张铁简”
最好敲死对面一两个斗将,这届朝廷的命就续上了。
郭遵者,开封人也….敌出骁将扬言当遵,遵挥铁杵破其脑….
这个场景下,什么尖嘴锄,长刀长剑都不如棍棒。棍子威力弱?那有什么要紧。敢于舍命突击的对手为了用更重的武器,跑的更快更出风头,肯定也不会穿戴太沉重的护具,用尖嘴锄之类凿击类武器威力过剩了,既妨碍我甩开膀子抡,长度也短了极多,而且打中目标后还妨碍我抽回武器打下一个;能量传递效率低?可我输出稳定呀!刀剑锤类效率高那是在讲究动作的前提下效率高,我不讲究动作乱劈乱打,棍棒的输出没有任何降低,换成刀剑那气势弱了不说,输出降了七八成都不止;
与队友配合作战能力差?一圈老少爷们儿都是除了力气没功夫的民兵,不让他们狂起来就没以后了,
东南官田募民给佃仿狭西弓箭刀弩手法养兵于农籍
至于说容易死~~那不就~~妙阿。大宋朝廷不知道多盼望瓦罐难免井上摔呢。仗打赢了你这勇士还没死,那不合适啊。大元也是这么想的。
任福,字祐之….挥四刃铁简,挺身决斗,枪中左颊,绝其喉而死
回到片子开头的场景,当阿Q唱“我手执钢鞭将你打”时,想到的想必不是要杀谁,而是要威风八面地“惩罚”谁,“手执钢鞭将你打”这段出自绍剧《龙虎斗》中呼延赞见到赵匡胤后,执意要报仇,“说什么万里江山平半分,我手执钢鞭将你打,取你红头见娘亲”,本身体现的也是复仇和惩戒的含义。哪怕不说鞭锏,就说棍子,“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也是惩戒的含义。名画《二郎搜山图》中,抓鬼的巡山夜叉们手里刀枪剑戟全都有,可是主持搜捕工作的二郎神手里的也是锏。既然和猛将绑定,怎么在文化中衍生出了“裁决”和“惩戒”“规训”的含义了呢?要知道在鞭锏发达以前,象征权威和惩戒的是“钺”,不畏斧钺就是不怕皇帝下旨砍头。鞭锏在文化意象上慢慢向“惩罚”,“规训”靠拢是因为这东西没有刃,威力并不真的强,打击力量十分可控,并且本身就来自“控马”的工具。资治通鉴里记载,太宗有骏马曰:“狮子骢”,极猛悍,太宗亲控驭之,不能驯。则天时侍侧曰:“惟妾能制之。”太宗问其术,对曰:“妾有三物,始则捶以铁鞭,不服,则击以铁挝,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尔。”
对古人来说,不论手上有没有利刃,用钝器就是“规训”。刀是利刃,但是皇帝要显摆,要耍脾气耍威风的时候,有刀不用就爱用刀环。像司马师
~帝怒,遣勇士以刀镮筑杀之~《晋书》
北齐的高欢,高洋,高湛,高澄
孙腾见澄,不肯尽敬,澄叱左右牵下于床,筑以刀环,立之门外。
扳手可以当锤子用,但不代表扳手当锤子好用。鞭锏这样的棍棒类武器,是威力不够强的随身副武器,又是威力过强的“戒具”。所以从唐代开始,体型修长的鞭锏终于代替不趁手的环首刀,变成惩戒武器的代称。从战场,逐渐走进了戏曲和明清小说绘本
【朝鲜战场暴打装备火枪的日本人,中国的鞭锏有多牛,为何号称”杀手锏“?【中华兵器巡礼08】】
上面这是视频版,有什么区别大家自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