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巡礼之战锤
“张从!贼子好大胆,竟敢撕本藐视咱!黑虎铜锤有御赞,先打昏君后打馋奸!怒贼发指上金殿,搬一把金爵椅,对坐君前!”
京剧段孙安动本·徐龙打朝里,徐龙能够“对坐君前”和皇帝争“先有臣来后有君”靠的是“俺乃世袭国公”,而他世系国公的象征就是把柄“黑虎铜锤”。之前谈论鞭锏的视频中我们曾提到,锏的文化含义是“惩戒”和“规训”,同为钝击武器,谁是威力又强又代表“权力”呢?锤。
在之前锏的视频里很多观众对锏的破甲能力较低非常不认同,留言纷纷说“我十几斤几十斤的铁棒扫过来你拿头去挡,说鞭锏威力不行你头伸过来我给你加个BUFF”云云,没问题。小编头没有这么铁,半斤的铁棍就可以给我开瓢。只请观众姥爷想明白一条:不论你从史书或文物中找到多重的鞭锏,你都可以在同时代找到相同分量的刀剑。在鞭锏大行其道的宋元明时期,作为“杂兵”的鞭锏是和同等分量的刀剑等长等中心的。你用四斤五斤的锏说威力时,对比的就不是半斤左右的随身短刀,而是尺寸巨大的双手刀剑了。
咱们说锤,还真绕不开刀。
因为这样的是锤
这样的也是锤。这俩锤的杀伤模型可不一样。
这样的还是锤,
明代大将康茂才墓出土双锤
这样的也是锤
都叫锤,打在目标上的杀伤模式那可千差万别。其中页锤的攻击和刀已经没啥区别了,上图是元末明初临摹的《锁谏图》,左一这位爷们儿拿的锤子,正着敲是锤子,反着敲那就是凿子。一样是锤。
为了说明不同锤在攻击硬质目标时的区别,请看这个动画
由上面的对比图可知,一件武器的重量越是布置于垂直于目标的法线上,它的贯穿力就越强,重量越是分散于法线周围,穿透能力就越弱;如果你的打击目标有硬质护具,只要你不能在硬质护具上打开破口,你的力量就很容易被护具分散化解。除非你的力量已经强大到无视1~2毫米厚的护具了。
这确实很多人都能做到。不过,钝器的打击判定很难直观地体现出来。为了说明打击判定这个问题,我们有请瓦尔特·麦基尼连长上场。
瓦尔特·麦基尼,美帝马润连长。1942年在瓜岛巡逻时与不明昭和剑圣有缘。两人见面后以武会友。这位剑圣闪电般拔出98式军官刀(顺带一说,抗日神剧里的大部分是95式军刀,机械性能较烂不过便宜,穷鬼买得起;98式军刀就精致了不少,也贵),为美帝连长表演了一个袈裟斩,一刀就把重达1.4千克,可抵御点45口径手枪弹直射的M1钢盔砍成了这样,几乎达成“兜割”成就。
这充满剑法奥义的一击震撼了麦基尼连长。为表敬意,麦基尼连长晕过去之前使出美式传武:M1911A1闪电七连发,送剑圣回九段坂述职。这个文物和个事情充分说明,不论你出力多高,一旦破不开对手的防具,那你对对手造成的伤害是很可疑的。因为这个美帝连长后来连个后遗症都没有。假如这位昭和剑圣换用康茂才的那柄页锤,他就是打出了同样的凹陷,最多还是把这位连长打晕,还是吃七发.45玉碎。没区别。怎么办?有请下一位受害者。一位不知名金国勇士。
八字盔
这个头盔叫“八字”四瓣葫芦盔,属于辽金时期金国骑兵装备。头盔上那根管子证明头盔主人在金国大小是个尉官,体面人。这个头盔上两道伤痕间隔距离非常窄,几乎可以肯定是同一个人连续击打的结果。就是用斧头砍一下后发现没破防,把斧头转过来,用斧头后面的尖再凿进去。第二下凿击顺利送大金勇士成佛。如果是同等重量的鞭锏,且不说能不能打出第一下这么深的伤害,你只要打不出第二下这样明确的致命伤,这位金国尉官也许不会拔出突火枪喷你一脸。但人家这盔缨也不是白来的。
作为武器,鞭锏锤由于上述这些毛病,在中原军队序列中全都属于“杂兵”类;但是作为力量的象征,锤在东西方文化中地位可就高了。远的不说,波罗申科当总统时手举大锤意气风发的样子真没过去多久
在中国,自从南北朝时期司马家和高家发现用刀环“筑”人特不顺手后,仪仗类武器里锤子的身影就多了起来。李签《太白阴经》记载,唐代马军主用长枪和佩刀,也配备“啄锤斧钺”。《宋景文公笔记》说:“国朝有骨朵子直,卫士之亲近者。”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记正月十四日天子驾幸五岳观:“亲从官,皆顶毽头大帽,簪花,红锦团答戏狮子衫,金镀天王腰带,数重骨朵。”北宋《武经总要》中载有两种骨朵,头以铁或木制,一呈蒺藜形,称为蒺藜骨朵,一呈蒜头形,称为蒜头骨朵。
2010年洛阳仁厚村出土北宋壁画
等等,我们这个号说的是“中华冷兵器巡礼”上面说的战锤的用法全世界通用,包括战锤的文化意向中欧也大差不差,那中国战场上用锤子,除了装饰外,有自己的特色吗?
有!资治通鉴就记载过不止一次战锤的另类用法:
时超石别赍大锤及矟千余张,锤,传为翻。乃断矟长三四尺,以锤锤之,一矟辄洞贯三四人。魏兵不能当,一时奔溃,死者相积;临陈斩阿薄干,魏人退还畔城。
超石初行,别赍大锤并千余张槊,乃断槊长三四尺,以锤锤之,一槊辄洞贯三四虏。虏众不能当,一时奔溃,临阵斩阿薄干首,虏退还平城。
----《宋书 卷四》
用锤子敲击折断的长矛去急迫对手的盾阵?可能吗?有请我们的东洋邻居,「革命的康米主义者同盟全国委员会」,下辖「马克思主义学生同盟·中核派」现身说法
1967年10月8日,第一次羽田斗争爆发,中核派赌上自己的组织全员投入斗争,作为中核派一员的山崎博昭毫无畏怯地越过装甲车来到最尖端和机动队战斗,在乱战中死于现场。他的死,成为了通向新左翼运动沸腾的序章,中核派从67年10月打到68年4月,在「激动的七个月」期间,神奈川县的一位木材商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中核派激烈的场面,内心非常感动,他给前进社打电话说:
「我想捐出一卡车方木,该运到哪里呢?」
方木做什么用,就是让中核派成员四五个人抱着冲警察盾阵用。两队人一次冲击,警察盾阵无有不破,王子野战病院设置斗争时,是如此的场景:
「好了,柳田公园的集会终于结束了。随着方木的举起,喊声四起,游行队伍以惊人的速度冲出公园。『出来了出来了』、『出来了,速度真快啊』、『简直就是以前日本军队的突击啊』,群众们争先恐后地追在示威游行的后面,但怎么也追不上,到处都是『中核桑加油,拜托了啊』的喊声。」
所以,东方战士的特色,就是“结果达成就行,过程别管太多”
【实战锤不到3斤重,为何却能对金国铁浮屠一击必杀?【中华兵器巡礼10】】
这一片本质上是因为总编要我把鞭锏锤分开写的结果。所以有一部分内容与鞭锏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