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把菜刀
你们以为它是“刀”,其实这是一把单手短柄斧。跟这位伙计手里的~~~~
不不,不是这个,菜刀没有动力源,是这个
是一类的。除了柄没有这么长,中式斩骨刀的厚度比这个要厚。即使是中国人一般做菜的方头菜刀,刀刃宽度厚度和维京人常用的战斗斧也是一个量级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方头菜刀的威力全在方头的尖。全赖这个尖,不讲究的家庭才可以生熟肉菜全赖一把刀处理。这跟斧头的尖威力强是一模一样的。千万不要怀疑你家菜刀的“破甲”威力。哪怕不是专门的斩骨刀。就稍微厚一点点的平头菜刀,攻击古代那些一毫米以内厚度的低碳钢甲片,菜刀就是可以直接砍进去的
别看这些甲片好像很厚,全部都没有超过1.2毫米。最厚的也只是接近1.2毫米,大多数只有0.8毫米,时代越接近明清甲片越薄。换言之,越容易被菜刀砍穿。
我们通常说,战斗技巧并不神秘,战斗技巧就是劳动技巧,不过是稍微特殊一点的劳动技巧。因为我们“斩瓜切菜”时菜不会动,关键是菜下面有砧板。先不说菜会不会动的问题,就说没有砧板的情况,同样的力量,你会希望这方头刀的刀刃有个倾斜角度。这样更下头
这个角度看得更清楚。
不不,这个不便携,
忽略那个尖儿,这就是有外倾角度的斩骨刀。光有角度,突出尖儿的存在还是略有点不够顺手,毕竟切人这样会动的目标还是有点难,最好我的刃一够着目标就能对目标产生一种拉力。威力更大,敌人更不容逃掉。所以咱把这个平直的角度改成弧度,于是你得到了
这个。我们再把材料限制一下,假如你处在BC770年这个时间段,手里最靠谱的材料是青铜,造这么修长的造型会很容易断。但你又很想要这个效果,于是,你得到了:
社稷的保卫者,战争的象征,最好的睡眠伴侣
戈
刚才小编虽然是从菜刀开始说,但是从考古文物的变迁来看,戈从来没有当过农具厨具。从石器时代开始戈就是纯血刹帝利。除了下头没干过的别的营生。而且戈的形制并不是大家认为的迭代了就迭代了,落后的造型就淘汰了,并不是。西周时代的直援无胡戈在西南地区一直用到铁质武器彻底淘汰青铜武器。即使是中原地区,进入铁器时代后,手戟门戟大铁戟直接把青铜时代的胡,后缘这些结构给淘汰了,反而回归戈刚刚诞生时横置匕首/ 短剑的形态。而这一“复古”,戈迅速就被历史遗忘了。以至于到明清的时候,文化人已经戈戟不分了。武人更别说了,能用就行管他叫什么名字呢。这事情要掰扯清楚,得先回到戈刚诞生的时候,看看他为啥要长这样
虽然考古有发现青铜护具。但是看大家都心知肚明,上古时代皮甲皮盾在护具领域占据绝对的主流。金属护具绝大部都只用在头盔上。皮质护具的特点就是对挥砍、钝击有很好的防御能力,但是对穿刺攻击防御效果就没这么好。同样是挥击的动作,就以南拳的挂盖拳举例。徒手的时候他打出来是钝击伤害;持刀的时候他就是挥砍,但是用上匕首,那就是穿刺伤害。是最容易刺开对手护具的。我们把匕首装上柄,那就是戈了。这玩意就是近身战斗中击穿对手皮质护具最靠谱的武器了。没有之一。所以我们看到,从商到春秋,戈的形状变化不大。
没有胡,就是不需要强化“啄”之后的挥砍,简单点说就是不需要兼职当内弧阔刃斧。到了春秋晚期,进入战国时代了,情况明显发生了变化,胡开始明显了起来
说明大家在中原战场上开始简化武器种类,让最初只用来“啄杀”不太讲究挥砍效果的戈开始具备更大的杀伤面积,能够“砍”得更深一点。也就是具备更多斧头的功能。最后就发展成秦式青铜戈。
冷研之前的文章和视频曾经多次提到,作为一把斧头,戈确实是有长柄,就像后世两米长的大斧头并不少见,但是更多的必然是短柄单手斧。道理很简单,砍人的家伙什必然是越轻越短小越顺手。在战场上三米以上的长杆武器是必然的主角,那戈作为自卫武器,在铁器时代竞争不过刀剑那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通过改变武器形状,把挥砍伤害转变成穿刺伤害的需求仍然存在。于是手戟诞生了。为什么不保留青铜时代的“胡”这个结构呢,因为铁器时代的手斧已经很轻便了,可以独立出来用了,不用整合进戟里面。
这么一分流,不能直刺又超级重的戈彻底被淘汰了。从考古文物来看,戈被淘汰出战场的时间恐怕很早。到战国时期大部分戈都是戟的配件。怎么判断是不是戈呢,看“帽子”。比如下图这个,就是货真价实的戈。大部分戈的“帽子”是个简单的圆盘。而战国墓葬绝大部分出土的戈没有这个帽,反而有几乎等比例的矛头。那结论就不难知晓。
作为一款早早就淘汰出战场的兵器,被人遗忘也就很正常了。《太平御览 · 兵部 · 卷八十二》里,郑玄写了个注。说“戈,今句(gou)字戟也。或谓之鸡鸣,或谓之拥颈也”。可上面这个根红苗正的戈可是出自中山靖王墓。说明见过是见过,但是怎么记录怎么判断就是另一回事了。再比如明代三才图会器用卷六,就搞成这个样子
你说他没见过吧,往下翻一页
说明见过是一回事,懂不懂是另一回事。
话说回来,作为一款兵器从实用器升格成文化意向,那确实是有点门槛的。殳也很好用很出名,但殳就没机会代表战争。武器能升格成文化意向,首先得“大”。尺寸不能小。乳不巨无以聚人心。所以可装饰面积最大的盾是首选。大动干戈,“干”得排前面。然后打仗的戈在青铜时代的尺寸仅次于斧钺。那斧钺怎么不代表战争,因为青铜时代斧钺都太重了,不适合直接前冲打仗,适合督战砍逃兵,所以斧钺占据了王权的生态位。主“惩戒”。剑呢?剑在青铜时代太不靠谱。面对防具是很不给力的。无甲对决合适,而且太短了。打起来很不体面。你既不能体面的解决问题,上阵打仗又没有戈给力。够好用,够大,用的人够多,用的时间够长。于是中日韩越全都被植入了“戈”这个战争象征。
话说,按这个标准,AK47也会成为新时代的戈。就是不知道后人会如何扭曲理解AK的形象了
【专业“下头”3000年,商王为何死了都要带着戈去殉葬?【中华兵器巡礼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