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的Celica车友说巧不巧,五月才焊完防滚笼,6月参加拉力就用上了冷汗。。。在土路上车速很高,下缓坡时车子有一个短暂高速飞车腾空,在附着力不强的土路上登时失去方向控制无法纠正understeering,以最脆弱的部位–侧身撞上了固定巨物(立陶宛岩石和巨树,真坚固被高速冲撞烟尘横飞连树叶都没落),可以说是最危险情况了,但是两个人都没事儿!没有皮肉伤,只是猛烈冲撞受惊,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这个还挺新的防滚笼,救了两命。。。
车身是肯定比较报废total了,惨,车门整个被(猛烈侧面冲撞翻滚)挤进了车身内,但是防滚笼结构强度高,挡住了车门没有内侵到人身。有的人可能误解以为防滚笼只是防滚的,但是三角框架结构其实主要是提高撞击强度,防滚只是个次要附带功能。当然用了防滚笼肯定也不会再有安全气囊了(气囊的硝铵对于赛车级超高烈度碰撞反而是个大风险),而是要把人固定结实,用多点harness安全带绑在防滚笼保护内的座位上。补:撞击前车速抓帧估测,一秒约8个车位速度,Celica 车身4.42m,所以我估算侧身撞击车速估计~130km/h或者80mph
唉。牺牲了心血成果真的是无比心痛,真难想象如果我这样会怎么崩溃。。。视频里听到旁观者也在震惊咒骂,感觉立陶宛语和俄语很像啊?opa…nahui明显的俄式swear,或者拍视频的车友是俄人?
(后来无聊好奇补:好奇心古狗了一下,原来立陶宛属于巴尔干-斯拉夫大系,一般认为巴尔干语系和斯拉夫语系分家很早,虽然有一些很相像但更多是差别很大了?巴尔干语系相当文明,和霓虹文一样,比较露骨的swear词汇极少。。。不过日常生活中毕竟是要swear的,于是把周边的斯拉夫词都外来语借用了,blyet,nachui,kurwa。。。汗,纯粹无聊好奇)
立陶宛的景色倒挺好,蓝天青林,无人机拍的简直以为是游戏画面的虚幻感






--分隔线–
友回复:”靠, 真惊险啊, 这也太危险了, 我说真的都没看出来怎么就突然失控了………就因为那一下微小的悬空导致的抓地力不足, 以至于打方向车转不过来了, 就直挺挺地被车惯性带着撞了? 也就是说那一下方向相对抓地力打大太大了?靠, 这对车手的感知能力要求超高啊!
我这垃圾车技别说下雨天, 大晴天路面干的城市路面情况下我也经常在不减速过一些比较缓和的弯的时候把轮胎踩出啸叫声………“
--
我觉得铺装路面无雨和好轮胎应该不会有问题啦,土路看路面情况也可能和gravel一样有流动性。。。 这个路在只有几十米的距离突然同时出现小降和缓弯,感觉pace notes可能没有把这么隐蔽的情况加上,速度一太快,再按race line curve习惯。。。 真的是天然风险难以避免,我也是脑子觉得看得空白,想不出如果是自己该怎么做的方针,毕竟Celica这车是awd,虽然车很重不nimble,但是开始转向时的导出力还是很强很稳定的,没用
反正有坡度哪怕很缓坡度,也只能加倍注意、减小race line curve了,俄那次突然甩尾过猛变成屁股向前70mph rear ended,也是场地小雨天气有缓上坡,可能轮子的corner balance更容易变化影响抓地力
--分隔线–
问:”赛车不是要尽量减轻车重吗 这大铁笼子一装命确实保住了 速度不就相对差点了?“
因为大铁笼子强度太高非常高效,原来的车身就可以切了。举个例子,完全用大铁笼子当车身的lotus7 / Caterham,铁笼子全车身只有35kg,一个人可以举起来,但强度仍然极高。装上发动机变速箱和全部零件后整车500kg。
一般赛车肯定把地板seat bars切掉。侧车身B柱和side beams会钻很多圆洞。激进的会把后备箱和车头全部切掉 。打防滚笼是激进减重的必须步骤。
当然了实际上切太多的话,防锈处理和bracketing很费事儿人工很贵,大多车只是把seat bars 去掉,还是要在其它地方减重,比如我拆掉空调就是直接减去30kg,基本车重影响都弥补回来了。但是增强rigidity handling。也是FIA要求的安全必须,没有防滚笼就不是赛车,禁止参赛。
现在的车都那么重(Celica AWD出厂3000lbs,当时被人骂是笨猪,但放在现在的轿车里简直是slim妖精了),如果不是kit car, 速度的重点放在engine tuning 上才是正经,毕竟只要有涡轮,增强马力和响应太容易







比较普通车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