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zm1968
我们尝试给多个军兵种的短、中、长期的帝国军工能力做个简单打分卡,每项工业能力将被分为这个真的行、这个还可以、这个不太行三个等级:
- 短期:指现有军工产能的最大动员产能
- 中期:指动员储备军工产能的最大动员产能
- 长期:指对应的民用工业产业规模及其转产能力
数据主要来源于人脑搜索引擎与拍脑袋统计学,可能不准确:
- 短期模型:类似现在应对俄乌战争的状态,通过约数周乃至数月的调整可以达成
- 中期模型:动员储备军工能力的状态,通过约一到两年左右的调整可以达成
- 长期模型:对应民用工业转产的状态,通过更长时间的调整可以达成
如下是打分卡内容:
短期状态下:
- 陆军坦克与装甲车辆:这个真不行。M1、布莱德利等车体生产线已经停产转入储备,M10等下一代陆军车辆还在拖进度尚未投产,现在坦克、步兵战车出现了生产空窗期。
- 陆军弹药:这个真不行。参见俄乌实况与对应厂家的当前产能。
- 空军航空器平台:这个真的行,仅波音一家就是个十六万人的超大型企业,民航养起来的巨大体量提供了军航可用的大量生产能力。但KC46事件对帝国空军下一代平台的研发能力提出了隐忧。
- 海军平台:这个真不行。参见帝国海军各航母排队进坞现状,10万吨以上船台有且只有两个,一个修一个造……
中期状态下:
- 陆军坦克与装甲车辆:这个真不行。陆军装备生产线储存并不会把需求量大的技工一起包进去。
- 陆军弹药:这个还可以:以155炮弹为例,如果的确是按照5倍产能算,那么尚可满足局部战争需求
- 空军航空器平台:这个真的行,同上。
- 海军平台:这个真不行,因为并没有油纸包的船坞,想盖新船得现场挖(我们还没提工人问题),而帝国基建能力……另外,油纸包里唯一一点有意义的是新近退役的大型航空平台,举个例子:小鹰修好还能继续用,但斯普鲁恩斯修好以后就是漂浮的电子垃圾。他们是否有利用价值主要取决于占用坞期的性价比。
长期状态下:
- 陆军坦克与装甲车辆:这个真的行,参考汽车工业规模(此处应将南美尤其是墨西哥的汽车工业计算在内)
- 陆军弹药:这个真的行,各家民用弹药厂在长期状态下可转产军用弹药
- 空军航空器平台:这个真的行,同上
- 海军平台:这个真不行,因为完全没有对应的民用工业…….
结论:
- 长期来看,综合工业能力需要保持体量,否则难以在必要时满足需求。对于帝国的军事需求来说,正面例子如提供巨量备用工时的航空工业,反面例子如几乎只有军用需求而完全没有民用需求的造船业。
- 同时,不应让某类主要装备的生产能力出现断档,否则无法应对短中期的扩产需求,只有到对民用工业进行深度动员时,该类产能才会开始爬坡,对短中期需求的响应速度太慢。